AMD沉浮全景:从逼宫Intel到辉煌不再(1)
在大多数情况下,AMD的高点对Intel来说就是低点。“很明显,AMD当时拥有一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是皓龙处理器。”Intel发言人比尔•卡尔德(Bill Calder)向ArsTechnica表示。“在那时,Intel内部的很多人都感到恐慌,展开了许多工作想要解决问题,想要不仅在市场上与AMD展开对抗,同时在媒体上也同样进行那个对抗。当时很多人都把焦点放在来自于AMD的竞争威胁上,在Intel内部也是如此。”
即使是在AMD利用服务器版本的皓龙处理器、AMD64扩展技术以及台式机版本的速龙处理器打击Intel的情况下,Intel还是播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到最后变成了该公司最轰动的成功之作,那就是Core架构。到2003年时,为奔腾4处理器提供支持的NetBurst架构的表现明显已经无法达到Intel所希望的水平——Intel原本希望能将其时钟速度一路提升至10GHz,但在达到4GHz以后,奔腾4的热耗和功耗就已经开始导致稳定性问题出现。也正是这些问题意味着,NetBurst架构已经不适合用于不断增长中的笔记本市场。Intel没有选择对奔腾4的架构进行修改,使其能更好地在笔记本中运行,而是回到了画板上,指定以色列的一个小团?又铝τ诳发一个名为“Banias”的项目。随后,这种芯片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奔腾M处理器,这种处理器是Intel大获成功的迅驰(Centrino)营销战略的基础(迅驰平台将一个奔腾M处理器、一个Intel芯片组以及Intel802.11b和802.11g无线适配器绑定在一起)。 奔腾M处理器并不是从零开始构建的,而是可以追溯至Intel不同III架构,Intel对这种架构进行了修改,提高了性能和效率。此外,奔腾M处理器还对对SpeedStep等节能技术进行了提炼,这种技术能动态调整处理器的时钟速度和电容。对Intel来说,这种处理器使其在笔记本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至于当NetBurst架构过时的时候,这家公司开始着手将迅驰架构应用于台式机和服务器。这种架构提高了奔腾M处理器的时钟速度,加入了64位扩展技术(当然,这种技术是通过授权方式从AMD那里得来的),还加入了第二个处理器核心,从而为Core 2 Duo提供了基本的组成要素(原始的Core Duo和Core Solo仅用于笔记本,而且没有64位扩展技术,而Core 2 Duo则是这种架构下第一种非移动版的处理器)。 IntelCore架构实现了几个重要的目标,它给这家公司带来了一种速度很快、节能性也很好的64位Xeon处理器,从而在服务器市场上遏止了皓龙处理器席卷而来的浪潮;它在台式机市场上摘得了性能“皇冠”,这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意义;与AMD当时的笔记本芯片相比,它的节能性要高得多,而在那时候,笔记本的销售量正首次开始超越台式机(AMD的节能笔记本芯片到2011年才开始变得具备竞争力,当时该公司推出了Llano处理器,随后又在2012年推出了Trinity处理器)。 Core架构触动了AMD的痛处,但对AMD来说,真正对其长期健康造成最大伤害的则是Intel的执行战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Intel启动了所谓的“tick-tock”(钟摆)战略计划,目标是对处理器进行规模较小、但却十分迅速的更新升级。根据这项计划,Intel每年都会推出一种新处理器系列产品——所谓的“tick”意味着对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制程作出更新,也就是在处理器性能几乎相同的情况下,缩小芯片面积、减小能耗和发热量;而所谓的“tock”则意味着,在上一次“Tick”芯片制程的基础上更新微处理器架构和提升性能。这个战略体系限制了新处理器或架构在制造阶段中遭遇重大问题的风险,而新的处理器迭代产品可以非常迅速地推出,以至于哪怕竞争对手拥有十分优良的架构,也无法在市场顶端停留多年时间——AMD及其K8架构就落入了这个体系的“陷阱”。 无论是Core架构还是随后的任何一种Intel架构,单靠架构本身都没有将AMD远远抛在身后。但是,在Core 2的引领下,一系列执行良好的Intel处理器陆续浮出水面。虽然AMD也在继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芯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公司再一次被慢慢挤出了高端市场,被迫主要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这跟AMD在早期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在Intel大量炮制多年以来的最好产品的同时,AMD试图完全吞并另一家公司;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对AMD起到多大的帮助作用。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