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沉浮全景:从逼宫Intel到辉煌不再(1)
从整体上来说,皓龙的架构与K7架构相似,但有两处关键的不同之处。首先,皓龙处理器将系统的存储控制器与芯片本身进行了整合,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内存延迟(但代价是失去了一部分灵活性;皓龙处理器必须利用双通道内存和DDR2等速度更快的内存类型)。这表明AMD看到了将更多功能与处理器本身进行整合的好处,而这种认识促使这家公司后来收购了图形处理器(GPU)厂商ATI Technologies。 不过,K8架构给服务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其64位扩展技术,这种技术令AMD的芯片能够运行64位操作系统,而且在运行当时标准化的32位操作系统和应用时也不会牺牲兼容性或速度。这种扩展技术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击败了Intel的64位安腾(Itanium)架构——Intel甚至为其x86-64架构取得了AMD64位扩展技术的授权。 K8架构以速龙64系列产品的形式在台式机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但真正让AMD在高利润率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是皓龙处理器的服务器版本。当Intel在2006年9月份推出基于Core架构的双核Xeons处理器时,AMD已经在服务器市场上占据了25%左右的份额。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AMD继续成功地开发了K8处理器的迭代产品,在架构方面进行了几次改动,生产工艺也进行了升级,甚至还通过速龙64 X2处理器帮助推进了多核计算时代的到来。 虽然在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AMD的财务状况却变得不稳定。在当时,AMD处理器的销售量呈现出下滑趋势,大多数芯片的利润率在2000年过后迅速下降。此外,AMD还面临着生产了过多库存的问题。在2002年下半年,AMD宣布该公司不得不“限制出货量,接受来自于特定客户的产品退货单据”,原因是其生产的芯片的销售速度不够快。在2001年,AMD蒙受了6100万美元的净亏损,2002年净亏损为13亿美元,2003年净亏损为2.74亿美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AMD在财务方面受损的呢?正如拉扎所担心的那样,是生产成本。AMD在2001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10-K文件中作出预测称:“当德累斯顿Fab 30工厂在2003年底配套齐全以后,这座工厂的建筑和便利成本预计将达到23亿美元左右。”此外,AMD旗下负责管理德累斯顿工厂的全资子公司AMD Saxony也将给这家公司带来4.1亿美元的成本。 随后一年,AMD将德累斯顿工厂的融资成本预期上调至25亿美元,并补充称截至2001年底为止,这家公司已经为此投资了18亿美元。从AMD提交的2003年10-K文件来看,这一估测成本继续上升:“我们目前预计,当德累斯顿Fab 30工厂在2005年底配套齐全以后,这座工厂的建筑和便利成本预计将会达到26亿美元。截至20002年12月29日为止,我们已经对AMD Saxony投资了21亿美元。”同年,AMD又开始推进对德累斯顿Fab 36新工厂的投资活动,截至该年年底为止投资了4.4亿美元。 这些规模庞大的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AMD出售芯片的能力,而当时AMD出售芯片的能力有所加强,原因是其占据着相对于Intel的竞争优势。但对AMD来说,不幸的事情是Intel并未就此认输。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