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有多好,就有多“鸡贼”
说实话,我不是个习惯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这次去看《我不是药神》还是女儿强烈推荐,直接给我们买了票,说是一定会有共鸣。共鸣的确很多,这些年我们接触到的因疾病拖垮整个家,或吃不起药只能等死的例子不少,他们就像影片中每一个戴着白口罩的病人,“只是想活着,有什么罪”?
网上很多评论都将其归结为“无良药企”定价太高,如此,就太浪费这部电影的良苦用心了。
《我不是药神》中的每个角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程勇卖药的初衷就是为了牟利,卖假药的张院士最终被抓也未供出程勇。那影片中唯一穿着整齐、体面的医药公司代表就是彻底的反派吗?其实也不然。
类比到现实中的新药研发。一种新药从研发到最终上市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这其中的投入是百亿级别的。一家企业付出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如果在专利期结束前连成本都收不回,恐怕往后都难再有公司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了。
那“药价高”的锅究竟该由谁来背?
这并非由某个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研发方、国家监管、大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年国家在药品价格、药品审核审议等多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努力。
正如电影末尾提到的,进口抗癌药已实行零关税,多种高价刚需药也陆续被纳入医保。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还远远不够,但总要有个过程。只希望这部电影撕开的口子不会随着热度的消减而被淡忘,也希望程勇结尾的那句话能快点实现:
“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
- 4 -
一直都关注王传君,听说他最新的电影有点映,6月30号晚上就在刷播放时间,看到7月1日好几个时段都有《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场,我定了下午4点半的那场,因为有稿子要写。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比较“敏感”的台词,比如:5000?3000我们也吃不起啊;他们根本就吃不起正版药;他只是想活着,犯了什么罪。
这些台词的背后是医药公司、某些政策所主导出来的悲剧。我在媒体机构工作过,对台词背后的社会组织运行可能会更加关注一些,难听的叫职业病,好听的叫职业视角。
看到黄毛被抱到医院抢救的时候,我是惊讶的,乍一看抱他的人的背影,以为是程勇,后来一看,居然是曹斌,那个时候就被暖到了:即便是执法者,也会被温暖的人性牵着走,并作出符合人性的行为。还有一幕,是他当面拒绝领导,抓捕“卖假药”头头的任务。
张长林被审讯,我以为他会将程勇供出来,没想到,他居然一直在“装”,你会发现,那种“装”是温暖的、有力量的、能被感知的,是来自平民的抱团行为,太久没看到那种抱团行为了。
这部电影放到世界电影史里,绝不是神级影片,但它一定是良品。放到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它是成功的,因为冲破了我们认为不可能冲破的枷锁,它的稀缺性带着无数种价值符号和期望结果。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能猜中很多情节,比如最后的那一幕,可是我还是被感动了,明知道结局,还是因为过程触动流涕。
这是安全的情节设置,也是有用的情节安排,它的现实意义已经突破了电影本身存在的表演和情节。
我一直都喜欢看韩国电影,希望以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导演,能够用更多细节打动我,千万不要担心观众看不到细节,我最在意的就是细节,因为细节能够给我一种超预期的感觉。
看完电影后,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文字: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