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空实验室陨落内幕:经费弹尽粮绝
但NOAA的科学家表示,NOAA舍弃那7个太阳活动周数据的原因是那些数据的观测时间比较久远,数据的可信程度被研究者们广泛质疑,NASA对此应该心知肚明。他们推测,NASA不接受警告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科学之外的考虑。 当时,负责天空实验室研发的NASA马歇尔飞行中心正在积极推进在80年代重启天空实验室的计划,如果此时NASA的决策层了解到关于天空实验室的负面消息,他们可能会调整之前的计划,使马歇尔飞行中心拿不到与之相关的项目与经费。 马歇尔飞行中心还在推进一个为天空实验室续命的遥控推进器项目。这个项目打包在NASA的年度预算中,正在等待国会“批复”。如果天空实验室坚持不了太久,国会极有可能砍掉这些项目。 最近6个太阳活动周的太阳黑子数数据 事情被NASA拖到1977年末后,另一个机构传来的消息让NASA再也坐不住了。 在NASA的请求下,由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设立的军事机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对天空实验室的轨道进行了观测,结果,NORAD发现此时的状况比NOAA预计的更糟糕。 作为美国和加拿大领空的保护者,NORAD不但监视飞机等地面附近飞行的目标,还对太空中人造飞行器的轨道进行监测,每3天就可以将所有飞行器的轨道更新一遍。 NORAD的观测表明,天空实验室在太空中的姿态就好像逆风中骑车的人挺起了腰杆,受到的大气阻力比之前预计的更大。而它坠入地球的时间将提前到1979年年中。 另一个角度看天空实验室 作为天空实验室的研发和管理机构,NASA为什么没有更早注意到天空实验室轨道的衰减呢?(因为缺钱!当然这只是部分原因。) 在天空实验室发射前,NASA并没有计划好到底要让它工作到什么时候。 在1974年最后一次载人任务终止后,NASA用于天空实验室运行的经费也几乎弹尽粮绝。除了接收指令的通信系统外,NASA关闭了飞船上的其他所有系统,一厢情愿地相信天空实验室的轨道变化会和他们一开始预测的一样。 而NOARD尽管能够始终监测天空实验室的轨道,但忌惮于在国会面前给天空实验室泼脏水、给NASA泼脏水,在NASA明确请求前一直没有发布天空实验室的轨道观测信息。 “凋零”也只是暂时的 在得到天空实验室轨道下坠的确切消息后,NASA迅速召集起了一支队伍试图挽救它,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在天空实验室掉下来前,航天飞机和遥控助推器的研发都不可能完成,而天空实验室本身有限的推力又难以阻挡它下坠的趋势。NASA甚至不能有效控制天空实验室坠落在地球的哪个地方。 1978年1月,苏联的间谍卫星Cosmos 954弄出了一个大新闻。 苏联宣称天空实验室在坠入大气层时已经完全烧毁,但加拿大却郁闷的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大量带有卫星放射性物质的残骸散落在加拿大的国土上。在冷战的背景下,西方记者抓住这个机会对苏联批判了一番。 天空实验室虽然不带有放射性物质,但因为体积、重量太大,NASA估计它坠入大气层时不会完全烧毁。万一其残骸落入人口稠密区造成伤亡和损失,舆论对NASA的质疑会产生和Cosmos954一样的新闻效应,让NASA在公众和国会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 1979年7月11日,围绕地球旋转了34981圈的天空实验室坠落在了澳大利亚帕斯东南的陆地上。 虽然NASA对天空实验室的坠落位置和解体速度的估计都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天空实验室未能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坠落在南非开普敦以南的大海中,但所幸的是,残骸坠地时没有造成损失。 9天后,帕斯在举办“宇宙小姐”选美比赛时,还把天空实验室的一块残骸拉去装饰舞台,为天空实验室的终结增加了几分喜剧色彩。 1979年“宇宙小姐”选美比赛现场展示的天空实验室残骸,画面中的四位朋友似乎并没有为天空实验室的提前陨落而感到难过 虽然天空实验室自己殒命于空间天气效应,但它在轨运行期间的科学发现却极大的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为更准确的预报空间天气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空实验室上搭载了阿波罗望远镜装置(Apollo Telescope Mount,简称ATM,但不要因为名字一样就认为它能在太空里取钱)装配了X射线、极紫外、紫外、可见光等波段的成像和光谱观测设备。通过分析ATM的白光日冕仪数据,科学家们发现了与行星际激波对应的日冕瞬变现象——日冕物质抛射。 今天,作为影响地球空间天气状况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日冕物质抛射的产生、传播和它对地球的影响依然是空间天气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通过分析ATM的X射线望远镜观测,科学家们确认了冕洞的存在,同时发现虽然太阳表面存在着较差自转,即太阳表面不同纬度的自传速度不同,但冕洞的形状却没有被自转速度的差异所改变,在几个太阳自传周内形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冕洞就是快速太阳风的发源地。 天空实验室拍摄的冕洞图像 天空实验室拍摄的日冕物质抛射图像 不完美的谢幕并没有影响天空实验室的历史地位,作为空间站技术的先驱者和美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家,天空实验室为美国积累了空间站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推动了后续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本文首发于科学大院)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