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篇10W+的《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我想喷几句
周末两天,有篇叫做《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然而,请恕我直言,这篇10W+文章被疯转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很多现象和价值观,我实在忍不住想喷几句。 在此要先明确一个背景—— 这篇文章的写作出发点或许是想要给予一些想要去创业公司或想要创业的人一些善意的提醒,但实际的结果来看,它起到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可能反而成为了一大群不靠谱创业者们用于自我安慰的一剂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心灵毒药。 所以我要喷的,可能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的写作初衷,而更多的是这种现象和其背后的价值观,这个要先讲清楚。更多具体的,您不妨往下看。 关于这篇《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的一些比较抓眼球的核心观点,我提炼了一下,主要是这么几点—— 1.不能All in的不要来创业公司。 2.玻璃心的不要来创业公司。这个部分的一些具体解读是这样的: 3.没有快速成长能力的不要来创业公司。 实话讲,上面这些核心的观点和表达,都是特别容易击中创业者软肋的。就我的观察来说,确实在朋友圈中转发这篇文章的也多以创业者为主。 然而,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这篇文章的核心原因:它看起来实在太容易沦为创业者们自我感动的工具,继而让大家忽略了背后更加值得自我反思的问题。 我相信有很多创业者们在看完后都是一种特别心有戚戚的状态——尼玛!这说的就是老子的状态啊!为毛老子的员工就不能多理解我一点啊?为毛他们就不能有点儿“All in,耐操,快速成长”的意识啊?! 然而,如果我们剥离掉“创业者”们的感受,来更客观更认真的思考一下呢?能All in,耐操,快速成长,站在创业公司的立场上,这几个标准都好对好理想啊。然而一大堆创业公司仍然招不到这样的人,为啥呢? 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你身边,假如真有这种“既能All in,又耐操,还能快速成长”的人,他还会出现在招聘市场吗?他还不被抢疯了去? 与此同时,这样的人,往往也会看重:
那么,人家的这么多期望,你要是个创业公司小老板的话,你觉得你自己又满足了几点?你有认真总结反思过自己为啥招不到这样的人吗? 再者,对创业公司来说,“All in,耐操,能快速成长”,要是真的拿这样几个标准去要求一个创业公司的员工,有几家公司能招到合适的人? 坦白说,这样几个标准,我认为已经是接近于对合伙人的要求了。放在这里,几乎等同于是鼓励企业用合伙人的标准去要求员工,这个价值导向我觉得多少有点问题吧? 或者说,既然想要让员工以合伙人般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那小老板们是不是也得更多思考一下,到底你们身上的哪些东西值得人家为你这么付出? 我不太喜欢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原因,是我发现以这篇文章的通篇表达,它实在太容易沦为N多小老板们教育和强奸自己员工思想的工具。但最终却很可能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 客观一点讲,文章中的这些话,如果配上一个某位创业者苦逼且触动人心、屌丝逆袭的真实创业故事,立足于某些自己已有的成功来分享一些创业路途上的心路历程,把它看作是对一些创业者们的表达,呼吁大家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不要随便心血来潮就去创业之类的,我觉得可能还挺好的。 但,不幸的是,这些文字和表达被放到了一个《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这样的标题下,又不幸迎合了很多创业公司小老板们希望员工更努力更拼命的立场(也许是凑巧),于是它就成为了一碗给予诸多创业者们的粗暴鸡汤而已,并且,这碗鸡汤可能还没什么长期疗效。 具体来讲这篇文章广泛得到转发和传播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它唤起了创业者们“老子这么牛逼,老子这么辛苦,为毛老子就招不到合适的人”的深深共鸣,也更可能无非是让无数靠谱和不靠谱的创业者们有了一个借由转发而暗示无数自己的员工们“你们还要更辛苦,还要更卖命,还要更理解老子一点”的机会而已。 说不好听点儿,这是一种自我麻痹。 这样的内容,往差了讲,除了刺激一下创业小老板们的G点,博上一把转发吸一把眼球,其实对于创业和创业者们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既不能指导他们解决问题,也无法指导他们进行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比如说,你要是个创业者,今天义愤填膺地看完了这篇文章,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刚刚转发了朋友圈,然而明天起来你会发现自己还是活该招不到人。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