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徐州站长网 (https://www.0516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切入底层能力的「杏壳思维」要让孩子会思考、善表达

发布时间:2018-11-21 19:40:11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36氪
导读:原标题: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切入底层能力的「杏壳思维」要让孩子会思考、善表达 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里一个势头渐起的细分风口。此前曾获大额的「天赋通」、「一休数学思维」和「麦斯数学」等教育品牌从「数理思维」切入,火了一年多的编程品牌也在反复强调

原标题: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切入底层能力的「杏壳思维」要让孩子会思考、善表达

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里一个势头渐起的细分风口。此前曾获大额的「天赋通」、「一休数学思维」和「麦斯数学」等教育品牌从「数理思维」切入,火了一年多的编程品牌也在反复强调「编程思维」。

对思维教育的需求,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育是主流,多数人只重视“学什么”、“学了多久”,而忽略了“怎么学”,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无论是自主招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还是高考的语文改革,都验证了对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最近接触到的「杏壳思维」,就想从“思考和表达”切入,提供思维教育。

杏壳思维采用的是 1 对 4 小班直播课,以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为基础,提供 5 - 12 岁青少年的思维训练体系,以八类跨学科主题为载体,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以及阅读学习、口头表达、作文写作等六大能力。

在思维教育上,我最好奇的点在于,本身思维教育就不能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标准的教育模式能不能教出具有思考力的孩子?李忠秋表示,杏壳教学的重点在 PBL 和引导式教学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没有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导致他们在运用时以惯性思维生搬硬套。

以“毛毛虫变蝴蝶”的课程为例,孩子只知道知识点“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但却不知道、也没有系统了解过毛毛怎么变成蝴蝶,为什么变成蝴蝶。

在杏壳思维的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孩子目前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去用问题引导,激发孩子们去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再通过推理,自己发现猜想中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下面是一个例子:

老师:“茧是从哪儿来的呀?”

孩子:“茧是变出来的,毛毛虫变出了茧。”

老师:“呀,老师特别好奇,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孩子:“我以前看的绘本里,说毛毛虫变成了茧。”

老师夸奖说:“谢谢你和我分享。不过,茧怎么变啊?毛毛虫又不会魔术。它连吃叶子,都要亲自辛辛苦苦地爬到很远的树枝上。”

孩子:“老师,,老师,这个我学过。毛毛虫吐丝然后形成了茧。”

老师:“你知道的很详细,看来仔细研究过这个过程。这种探索精神,老师要送你一个奖杯。可是,老师突然想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你说,现在茧里的虫子是头朝上还是头朝下?”

孩子们开始犹豫了,然后纷纷猜。但是,大家都说不出理由。

老师:“老师给你们描述一下毛毛虫结茧的过程~~~”

等老师讲完,老师又问:“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灌输知识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孩子刻板的背知识。而思维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或猜想,然后验证(建构式学习)。这个过程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指引验证的方向、协助孩子归纳出结论。老师会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进行引导。

所以思维训练有两个与别的课不同的地方:其一,让孩子大胆猜测,老师不评价猜测的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答案),让孩子自己发现真相;其二,老师大多数时候是在提问,而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所以在一个思维训练课中,课程的问题设计和老师的引导方式才是关键。

杏壳教育的课程目前还在种子测试期,渠道以之前培训的企业家社群为主。在团队上,创始人李忠秋是结构思考力学院创始人,著畅销书《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世界》等;联创兼副总裁姚苏阳是中科院儿童认知与心理学博士,任清华大学MBA、对外经贸MBA导师。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