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他在调查中发现,那个地区,许多人因交不起罚款,怕遭村干部打,选择逃亡他乡;乡、村、社三级干部随意谩骂农民、殴打农民;许多人被选举为“劣迹人”,接受乡政府的“劳动改造”;“乡政府想罚谁就罚谁,罚多少必须交多少,没钱就拉牛赶猪搬家具”。 他忍不了,写了一篇名为《甘肃岷县公选农村“劣迹人”引曝令人震惊的黑幕》的调查报道,10月17日刊发在《西部商报》上,时任国家总理当即作出批示,甘肃引发整肃风暴。 不到一个月,他就被报社开除了。王克勤解释,是因为一系列揭黑报道招致他被开除公职。 他不服气,他向上级提起申诉,请求恢复公职。几个月后,他得以复职。2002年1月9日,他被《中国经济时报》接纳。《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2004年5月,王克勤(右一)与著名记者卢跃刚、赵世龙等人在香港 图片来自王克勤微博 在《中国经济时报》,他被安排在深度调查部门,专门从事调查性报道。安顿后,他即将迎来又一个职业黄金期。《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是他入职后的第一篇重磅新闻报道,点燃了当时我国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引线。 北京出租车业那个选题是王克勤的部门主任王南给他的。而王南拿到的线索,出自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部长郭励弘之手。 郭励弘拿到北京几名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关于司机生存状况的申诉与调查”材料,他翻阅后判断,可以让媒体介入。 王南把材料递交给王克勤时,他建议王克勤以此为选题,对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问题的调查。 王克勤接手之初,认为出租车司机每天都在大把大把“捞钱”,他调查后发现,出租车司机普遍过度疲劳驾驶,患有腰肌劳损、颈椎病、胃病等各种疾病,不受人尊重,生命安全保障隐患重重。另外,出租车公司有掠夺司机个人财产、贪占国家财产的行为。 从接到选题到稿子出炉,他花了半年时间,采访了北京市100多名当事人,包括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 可别以为很容易搞定那些受访者,王克勤采访主管部门时,被强行“带走”过。 王克勤要采访交通主管部门,他先是给主管部门宣传处打了电话,对方总是回应“我们处长不在”、“我们处长在开会”,无奈,他只好闯上门去,去了也不受待见。 有一次,他和几名出租车司机一同去交通主管部门讨说法,在接待室里,他被工作人员发现不是司机,硬是被两个身材高大的人架着出会议接待室,从三楼“请”到一楼的信访室,巧的是,他在信访室两位老大爷那里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12月6日,稿子发出来后,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不断有出租车司机打电话到中国经济时报社,感谢,求助,提供新信息。另一方面,某部门给出租车司机下令:不得非法传阅《中国经济时报》。报摊上零售的当期《中国经济时报》也被某些机构全部收购,卖得特别好。 尽管如此,高层还是关注到了这条新闻,对2002年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年底,王克勤和《中国经济时报》都在南方周末组织的“2002中国传媒杰出表现”评选中斩获提名奖。 后来,一位王姓媒体人评价王克勤的出租车调查报道:当年王克勤的成名之作,分析北京出租车司机遭到盘剥的文章,是典型的不懂需求决定劳动力价格的规律。他或许有满腔热血,或许有希望以此博名,但在我看来,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争议虽然存在,但没人否认他的敬业和勇气。2003年,王克勤成为了《中国经济时报》的首席记者,继续从事更为专业和集中的调查性报道,做出了村民被袭击、艾滋病调查、黑煤矿矿主被打死等稿子。而支撑他这么做的直接力量,是包月阳手中的稿件签发权。 包月阳,1963年出生在河南省舞阳县,比王克勤大一岁,在他们的小圈子里,都叫包月阳“老包”,1米67,长相佛系,性格内向,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现在,他是一名出版界商人。 1983年,包月阳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十年间,在新华社和《经济参考报》任职,1993年获得主任记者(副高)职称,1994年获得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尔后,参与筹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任副总编,主持试刊、创刊的新闻业务工作。 包月阳 此后他一直主持报社的编采业务,把好新闻的一层标准确定为:改变市民的生活。他也把控着《中国经济时报》的整体风格。他曾有一个梦想,把《中国经济时报》做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那个时候,很多报人都怀揣这个梦想。 《中国经济时报》创办初期非常艰难,他们主办单位的内核是一个咨询机构,没有什么钱,包月阳他们的30万启动资金是借来的,1994年创刊前后,共借了100多万。 但到2000年,他们就有钱了,还升级了一套较为先进的新闻采编系统,在全国安排了30多个记者站,另外还盖了一栋自己的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手握固定资产。他们也是有钱人了。 到了2004年,《中国经济时报》养了300多个新闻从业者。稿件充沛,信源可靠,曾有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时报》的经济收入排到了经济类报刊里的第二名,稿件也经常被国内媒体转载或者引用,比例占比为全国最高。 这让包月阳颇为自豪,这是他的黄金时代。 包月阳深受新闻理想情怀感召。 与他同期进入新华社的共有130多人。在入社培训上,时任新华社副社长陈伯坚对他们说,新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 这句话成了包月阳27年新闻职业生涯的信条。在王克勤的价值观里,“记者报道真相”也成了他所崇尚的原则。 (编辑:徐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